淡如水的移民生活:讀哈金《自由生活》


哈金的《自由生活》,2007年英文版出版,中文版2008年時報出版,厚600餘頁,長三十三萬字。在台灣跟我同是哈金迷的書友,用一個晚上快速讀完,她的結論是:「這是一本六百字就可寫完的,移居海外中國人的普通生活。」說真的,這回我不知道要從哪個點切入才好,只得用漫談的方式,說出我對此書的「感受」。

談這本書,困難的地方不多,容易的地方亦少。與之跟先前我讀《等待》及《戰廢品》對比,全然不同。可能是場景從中國移到美國的關係罷?但,裡面許多東西,主角武男的思想,思念的情人、嫉恨的中共政府都是中國的,也因為這一切,毀了武男許多夢想。

朋友問我《自由生活》好看嗎?我不曉得要如何說。將它拿來跟《等待》相比,它似乎少了那些纏綿和折騰,與《戰廢品》相較,不禁又要嫌棄,怎麼哈金寫的自由、理想卻局限在不自由的境況里?

我是喜歡哈金的小說的,若要說《自由生活》發生了甚麼問題?我想應該是哈金把武男在美國十幾年來的生活,極瑣碎的、以喃喃自語,抱怨的方式呈現了出來——清淡如水。

將《自由生活》再次翻開,小說主角武男立即在眼前出現。我不喜歡武男這個角色,然我必須認同他。他彷彿代表著那個動亂時代,逃離中國的中國人,代表從中國逃出來,不是墮落就是積極的知識份子;武男正巧因為家庭的關係,不得不積極奮鬥,為家人的生活保障而操勞。

生活總是困難的。尤其當你離開你最熟悉的地方,遠到無親無故,全然陌生的環境。在那樣的環境裡,誰能讓你打從心底相信別人呢?在美國,你病了若沒有購買保險,昂貴的醫藥費,你承擔不起,唯有等死。在美國,你沒有錢,你要接受種種磨難,你只有不停的找錢,方能讓生活過得安穩、舒適,武男便是處在這掙扎的情境中。



我在讀這本小說的時候,總在想哈金是否想透過武男告訴讀者,他之前在美國的困苦?透過武男的妻子萍萍,讓讀者知道愛一個男人,她對他的無條件付出?以武男的兒子濤濤,傳達給讀者知道,你移民了,你的子孫成為異地第二代人時,他們會遺忘本身的傳統、文化,融入當地的生活文化中,不覺得自己是中國人,而是個亞裔美國人,不使用母語。

這或許是悲哀的,然而更多時候,它是幸運的,至少他們的子孫再也不用背負沉痛的歷史經歷。

小說中,武男的家庭生活,幾乎是封閉式的。雖說,他們曾嘗試到教堂去接觸當地的華人社群,然而他們不能習慣。我讀著的時候就想:世上有人會像武男一家那般,過『離群索居』的生活嗎?尤其是萍萍的生活圈子,在美國亞特蘭過了那麼多年,除了認識戴夫和米爾歇這對美國夫婦,她的交際網里,幾乎沒有多少個美國人,即使連中國人也少得可憐。
朋友看過我在部落格上,寫過的部份的對《自由生活》的讀後感。她問我,哈金的《自由生活》,真有那麼不好嗎?它並非不好,而是裡面所要討論的東西,太龐雜太零散了。

好比,我總期待武男能對六四事件、中共政府,多發表一些意見,可是你讀到正起興時,沒了。又,你讀到武男跟一群瘋狂熱愛祖國(中國),卻又產生矛盾,不想再回中國生活的中國人,爭辯愛國與否的時候,話題猶在火熱中,旋即戛然而止。

我是不同情武男的遭遇的,倒是心疼他的妻子萍萍。我始終不懂,武男有沒有真愛過萍萍。後來,萍萍中年懷孕流產了,武男告訴自己要更愛萍萍,然,我就是感受不出他對她的愛,甚至只覺得,縱然武男兩度被初戀女友蓓娜侮辱、傷害,他對蓓娜的愛,始終多過對萍萍。

小說進入第五章以後,武男的故事開始變得瑣碎,因為瑣碎,我讀得特別細;回中國一趟之後的武男,對祖國絕望了,因為對祖國的絕望,加上濤濤的成長、萍萍懷的女兒流產以及背受傷後,他不得不將經營多年的餐館賣掉,把全副精神和愛放在家庭上,這是他身為一個父親、丈夫、男人應該做的,但也是大部份男人忽略掉的本分。

哈金的《自由生活》仍有讓人心酸的地方,只是淡了,不強烈;讀罷,依然有被武男的毅力、對夢想的堅持,萍萍對家庭的付出,作為一個女人的無奈所觸動。總的來說,《自由生活》依舊延續《等待》的愛情,《戰廢品》的孤獨無援,不能說沒有進步,而是進步的方式,變成精神上的提升。

Share this post!

Bookmark and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