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未來看見希望

高中的時候,我念的是商科。那時對商科沒太多認知,老師說,現在你們念了商科,將來出到社會至少不會餓死!現在想來,只覺得老師的話真是不可思議。

猶記得第一次看到簿記,翻開商業、經濟學課本時,只覺得那是天書,不易懂。尤其是經濟學,根本就是一門很玄的課,老師在台上不斷地問:“你們理解嗎?你們看懂這個曲線圖嗎?”台下的我們,真正懂得的其實沒多少。

直到后來,開始讀商業企管類的書,才逐漸填充老師或許曾說過的商業和經濟概念。

然而,與彼得杜拉克的相遇,則要從書局的特價書區開始說起。

去年在工作上遇到瓶頸,頓時想換換閱讀口味,在書局裡逛著就被杜拉克的《經濟人的末日》給吸引去。什么是“經濟人的末日”呢?不知道。

后來把書買了回家,上網查找才曉得杜拉克來頭不小。英國首相丘吉爾讀了《經濟人的末日》這樣說道:“做什么幾乎都可原諒的作家,因為他不僅有自己的想法,更有激發其他心靈去思考的天賦。”就衝著這么一句話,開始了我閱讀杜拉克的經歷。

讀過幾本杜拉克的書之后,再讀《杜拉克跨世講堂》,其實像是給自己讀杜拉克的幾本大書做註腳。這書的內容主要是收集了杜拉克1943年起至2003年終,在各場合的演講精選。

這本演講集,你可從中讀到杜拉克的看法及預言。而這些預言,不論是世界經濟、人類的未來、資訊時代的到來等,幾乎被杜拉克言中。

不過,這書真正給我帶來的好處,還在于自我能力的管理和對組織的思考。畢竟生存在群體生活中,每個人雖然都是個體,但又都不能脫離組織,而組織的存在,也就要有管理的必要。

這本杜拉克演講集哪些課題最吸引我?翻開手邊的書,仔細回想,我想應該是“知識工作者”以及“知識型社會”。

工業革命大大推進了人類文明的演進,影響了世界經濟、人類對工作的定義,尤其是主顧關係的改變,從農奴制到藍領階級的興起。

二十世紀末,工業發展的萎縮,曾撐起世界經濟命脈的工廠工人,漸漸退出世界經濟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群依靠售賣知識的白領逐步登場。

知識工作者不僅再次改變了經濟社會員工與僱主的關係,更重要的還是個人與組織如何看待“知識”所能帶來的效益。

在我而言,讀杜拉克就像推開一扇過去、現在和未來世界的窗子,他談人類在歷史進程中的自我定義、管理和實踐,更重要的是,杜拉克總是很直接地說,你要如何運用知識去思考去分辨去溝通。

前陣子,跟朋友談起杜拉克,他問我,怎么連財經企管的書也讀了?文學藝術的書讀多了,偶爾來點不一樣的,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再說,杜拉克的著作其實是很學者氣的,雖然人人稱他為管理大師,但我想杜拉克應該更願意當一個哲學家。 Read More!

紅塵自是有情癡

讀完《愛戀蕩漾》許久,我該說些什么呢?這是一本旨在談愛情,旁支大談文學藝術、人生的文集。有時我也真懷疑那些發生在作者身上的情愛故事,到底是真實的呢?抑或只是捏造出來的“文學想像”。

后來與作者聯絡上了,彼此針對文學、寫作和人生作了一番討論,當然我們所談及的都可能是極膚淺的事情,但有時不免在作者的言論中,感覺到他的熱情和認真嚴謹的態度。

類似的感覺在他的《愛戀蕩漾》中滿溢著,他流暢而不造作的文筆,無所保留的坦白,讓我錯以為讀的是李白的詩,飄逸不羈,處處顯露他的才華與才情。

如今,能寫出這般教人愉悅文字的人恐怕不多,若非“我的父親母親”,便是耽溺于過往不可自拔的哀傷情境,再不然就是故作文藝腔的極不自然。

我以為,作文應當流于自然,可雕飾但勿過分,愈是恬淡自然的作品,愈能使人在閱讀上感到愉快。

《愛戀蕩漾》這文集中,郭史光治侃侃而談,旁征博引又不失幽默風趣。我以為作者的詼諧是有一份浪漫詩人的特質,搞怪之余隱隱透露出一絲哀愁;他不似濟慈的陰鬱,但有著他不可磨滅的璀璨,是明亮的也是浪漫抒情的。

在這書的一些篇章中,不難發現郭史光治寫父母親的身影,與時下 總是哀愁的親情書寫所不同的是,光治用了舉重若輕的方式去處理,或嘗試解決父子、母子間隨著年齡漸長所出現的,糾纏不清的親子鴻溝問題。

對于愛戀,我想郭史光治所“師承”的大抵是村上春樹式的戀愛物語吧?那么離奇、親密卻也有著奇譚或幽靈似的壓抑。

在《愛戀蕩漾》諸多篇章裡,談愛情觀的郭史光治,不時發出回不去了的莞爾,是嘲笑也是對逝去的愛情的悼念。

與此同時,我也在他的文字裡找到一種可能是他所設定的“規矩”,舉凡進一步對情愛關係昇華到情慾書寫層面時,他便匆匆結束或一筆帶過。

這樣的處理或許很輕靈,但我到底希望看見郭史光治有不同的闡釋或對情慾的意象創造。

滾滾紅塵,人生所謂情愛在我而言,總有著如歌舞般的輕盈和歡悅。但這歡悅也是短暫浮華的,一旦情愛說盡,露出原始模樣,你我都能坦誠相望而不生厭嗎?

原來奼紫嫣紅,似水流年,郭史光治用青春點燃了愛情的偉大與興衰,並以他的學識去闡釋紅塵中眾多有情有愛分子的執著與那在愛情面前,不由自主產生的愚昧。

在這聒噪、不得安心寫作的年代,猶能覓得像光治這般認真寫作、對待文學的人,少之又少。但願郭史光治寫下去,用他的筆宣說他的“文學正法”、愛人的調情、似水年華的惋惜、對讀者的調皮,還有對親人朋友的自我反思。

然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希望他能如他所鐘愛的羅蘭巴特、米蘭昆德拉、村上春樹那般,不停地對人生人性和人之所以存在的意義,進行深邃的探討與挖掘。 Read More!

他鄉的圖景


記得收到黎紫書把《暫停鍵》寄來的那個早上,我是如何的雀躍,心底想著又有她的新作品可讀了。這回黎紫書的新著是一本散文集。我向來愛讀散文,詭異的是,每每遇到像黎紫書,碰到她濃稠的筆調時都有窒息的感覺。

黎紫書近幾年來“積極”移動,因而寫了許多在“流浪”時,所思所感的隨筆。《暫停鍵》就是黎紫書這幾年來在國外生活的一個總結,把她在外流浪的經驗,不論是喜樂或孤獨,不論是生或死的,不論是現在還是過去的回憶,把內在極私密的心底話說與讀者聽。

這本散文集很早以前就在黎紫書的博客或雜誌上讀過,如今重讀教我感到較為不同的是,比起《因時光無序》,《暫停鍵》多了更多對人生與文學之所以存在的思考。我想,這也許是黎紫書這幾年來,在國外的日子久了,繼而產生一種與外在文化吸收、對抗,進而內省本土文化與其他國度之間的文化差異。

除此之外,《暫停鍵》也比《因時光無序》更容易進入。黎紫書似乎在嘗試以音樂回響的方式,讓文字的排列更為輕盈以及擁有更多的旋律。書中第1、2輯尤能看出這種嘗試。只要內文中有提及音樂或與聲音相關的物體時,那篇文章便猶若優美的協奏或交響曲那般,自然優雅的呈現在你的面前。

歸根結柢《暫停鍵》是黎紫書這些年來在他鄉遊走時,每當想起親人或朋友時的書信集。只是,這樣的書信沒有特別的對象,在這些文字里,她談自己的外國經驗,談歐美或中國等地的生活民情,但我以為她談得更多的是文學與音樂。這些用文字所建構出來的他鄉圖景,其低處所蘊藏的或許是對故土的思戀罷?


南洋商報.讀樂樂 Read More!

生命的嘆惜

我該怎樣形容唯惠川的這本《歎息的時間》呢?一本帶點驚悚味道、精彩的都市男女的愛情小說?這本小說裏面所涵蓋的元素,除了愛情,更多的其實是由愛情所組織出來的家庭親情。

讀完全書,翻看版權頁的時候,才發現原文版是在2001年完成,十一年過去了,《歎息的時間》里的故事,時不時仍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生。我們歎息感慨,然而對於愛情這回事,正如唯惠川在小說里不斷提及的,吃的東西會厭,愛情久了也會膩!

在〈後記〉裡頭,唯惠川說,她想嘗試以男人的視角去寫愛情故事,又說,不論世局如何變遷,男女之前的情事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對於此話,我是非常認同的。《歎息的時間》全書收進唯惠川的短篇小說9篇,其中〈說辭〉、〈我心愛的人〉最為我所喜愛。

〈說辭〉講述一個男人在女友與小三之間,彼此攻訐的說辭,是非將男主角夾在中間,究竟誰對誰錯,似乎也沒有一個了斷。這樣經常發生的“人言可畏”、“流言蜚語”的事件層出不求,但在唯惠川寫來,卻輕鬆自在,瞬間就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不信任感勾勒出來。

〈我心愛的人〉則是懸疑驚悚成份較高的小說,或者近乎因愛而產生的病態吧!小說里的男主角,最後將自己最愛的女人分尸,并將之吃掉,以為就此能與自己心愛的人合二為一,不禁教人寒顫不已。

唯惠川似乎有這樣的能耐,讓這些愛情故事不至於平庸,她平緩的敘述語調,一波一波的掀起驚駭的情節,讓故事得以鋪展而不流於庸俗。不過,唯惠川的小說也並非沒有缺點,其缺點恰恰在於為了營造一些氣氛,最終無法完成、清楚地交待好故事情節,以致故事的結局懸而未決,同時也無法讓活在這些故事里的小說主角找到生命的出口。


南洋商报.读乐乐(10-04-2013)
Read More!

淡而不寡的故事

淡而不寡的故事
——讀楊葵《東榔頭》


讀楊葵的《東榔頭》已是好幾個星期前的事情了。《東榔頭》是本小書,設計簡潔,翻開內頁,標題歸標題,內容歸內容,是那樣踏踏實實的一本書。話說回來,當初為何會想讀楊葵的書呢?在豆瓣瀏覽時,看到大陸網友對他有著極大的讚譽,年頭見他有新書出版便購下了,除了《東榔頭》還有一本《西棒槌》。

讀畢《東榔頭》,我以為楊葵的散文極好,淡而不寡,信手拈來,下筆就是一段段的故事。若說散文必須連貫寫下去的話,那麼楊葵的散文是不怎麼連貫的,故事講著講著,當你嫌悶時,忽地他來個神來之筆,你不得不拍案叫絕,心裡嘀咕,怎地這事情我都知道,但被楊葵這麼一說就成了精彩的事情?

《東榔頭》內的許多文章,寫的大都是“閒情逸致”的文章,例如:談老北京的前世今生、楊葵對吃食的態度與考證。然,我最愛的還是他說他成長時期所發生的點滴。這書裡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縣城電影院里老掉牙的故事〉,這文章裡頭說的是越劇《紅樓夢》在楊葵少年時期上映的情形;不說不知道,原來這部我也喜歡的越劇,在上映時原來如此受落。楊葵自己就看了好幾回,最後還有人看著看著,因劇情過度悲傷,抽噎得回不過氣來就死在戲院裡,於是那本來充滿娛樂性質的場所隨即就鬼魅叢生了。

這部書里的文章,並不是全都容易讀。正如前面所言,因為“淡”所以讀起來要用心,尤其是最後幾篇,楊葵談寺院與到南非看足球賽的旅程與軼事,這幾篇讀起來特費神,沒耐性或對南非、長安寺等處沒興趣的人,讀到此處倒可歇息歇息,喝口苦茶提提神兒,再融入到楊葵的散文語境里去。


南洋副刊.讀樂樂 29-02-2013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