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王國巴比倫

賀景濱是個奇葩小說家。人生磨難之餘,他可說猶若洋蔥,層層叠叠,幾乎沒完沒了。他說,自己每寫的一篇小說發表后,不幸的事情就會接踵而來。好比他的〈速度的故事〉寫完,就發生了車禍;完成一則癌症患者的小說,他自己也罹患癌症,並且苦苦與癌症面對面抗爭,在癌症被治愈后,才動筆寫下這本科技寓言長篇小說《去年在阿魯吧》。

經過上面的簡單介紹,身為讀者的你不難發現,賀景濱這位小說天才,幾乎真的應驗了卡夫卡所講的“用自己生命的磚牆,來建造小說的虛構世界”。上天賜予他說上等故事的能力,與此同時也在他說故事的當兒,從他的生命中,佈置了地雷般一觸即可引爆的磨難——只要他想寫的人物、故事,都仿如詛咒般,在他身上應驗。這種詭異事件,你當然可以當作娛樂八卦來欣賞,或茶餘飯后的閒話來聊,不過當你嚴肅看待,不難發現,賀景濱這般冒險地“寫小說”,不是很值得敬佩,值得將他的作品推薦給更多人閱讀?

2011年《去年在阿魯吧》出版以后,雖曾在海峽兩岸三地引起一陣熱潮,甚至有企業要投資拍攝這部小說,但奈何也只是曇花一現,小說依然是紙面上的科幻故事,華人世界裡依然沒有人有能力把它從紙本搬到大熒幕。

哲學科學鑲嵌小說中

《去年在阿魯吧》是怎樣的小說呢?前面提到,這是一本科技科幻小說。讀過賀景濱短篇小說集《速度的故事》的人不難發現,賀景濱的小說融貫了西方文學小說的各派技藝,同時也融匯了東西方人文哲學流派的思想與概念,在他的小說中,隨處可見智慧靈光閃現,看到滔滔的哲思雄辯,在小說中由人物,或者小說主角或作者乾脆自己跳出來,在小說裡說起人生、宇宙的意見。

這些意見,一點不也不枯燥。不像某些台灣小說家,生硬地引經據典,用西方哲學觀點,卻難以將學問融入文學文本中。賀景濱的實驗,完美無瑕地將紮實的哲學與科學理論,鑲嵌到小說語言中,最重要的是,毫無違和感!這樣的無違和,即使是小說頑童張大春,也未必能做到這層次。

《去年在阿魯吧》這本小說,放在2011年來看,是何其的突破與大膽。在當今人人大談AI人工智能,網絡便利程度的情況來讀《去年在阿魯吧》,你不由得要讚歎,賀景濱對科技發展的預言,是那樣超前。好比說,現實與網絡虛擬的交替,活在現實的人類,如何在虛擬世界中,透過數學運算與科技發明,營造自己想要的人生與思維模式,在網絡世界中,人類幾乎可以取代上帝的角色。

龐大創作能量與貪婪

《去年在阿魯吧》最讓我覺得有趣的,是賀景濱講述一則則關于科技與哲學演進的敘述,好比圖靈、傅立葉,好比小說世界裡營造出來的虛擬王國巴比倫,當然還有在虛擬世界中,那個有名的“阿魯吧”裡遇見的各色人等。

“阿魯吧”是小說裡的重要場景,在這裡主角遇見了酒吧開酒手傑克(Jack the Bartender,JTB)、頭殼空空(Out of Head,OHH)、諾諾教授(Prof. Know No,PKN)及他新發明的情色用具吸吸殺必死(Suck of Service,SOS)等。這些在巴比倫遇見的人,牽引著故事線索,一層層演繹下去,不論是情慾、記憶或逃亡。

朱亞君說:“賀景濱的小說就像我們小時候讀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一般,神奇、爆笑,穿梭在現實與幻想的弔詭之間,于是風車可以變成巨人,羊群可以變成大軍。那樣對未知的神秘想像,我于《去年在阿魯吧》中看到。”

當然,賀景濱也不是一味哲學或很嚴肅的談各種難懂的專有名詞。在閱讀的過程中,賀景濱在講故事的基本功,可是一點都沒有偷懶。每當讀到快無以為繼時,筆鋒一轉,精彩故事又被熊熊燃起,讓你無盡追讀。最讓我覺得玩味的是,賀景濱能把這充滿知識的小說,處理得不枯燥而且很幽默浪漫,裡頭充滿著文學、愛情、探險、偵探、科學的情節,不禁讓我在讀的過程中,替作者的龐大的能量與貪心,捏把冷汗。也正因為有這樣的野心,賀景濱才創造了這部精彩傑作!

Share this post!

Bookmark and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