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草根人生

讀這本書的時間,比我想像中的長,多出整整兩個星期來。期間除了因俗務纏身,更多的是激起我思考我跟加影的記憶與關係。用了那麼多時間去想,最后得到的結論是,如果不是弟妹在新紀元學院唸書,我這輩子大概都不會踏足這塊于我而言極偏遠的小鎮。

如果記憶可靠,我是在2006年第一次隨朋友到加影。之前也不是沒到過,只是每次都是跟長輩,坐著巴士浩浩蕩盪地到董總去出席華教晚宴。中午三點多上車,傍晚五六點抵達,入席、用餐、等宴會散席,舟車勞頓,回到馬六甲已是深夜。這樣匆匆來回,對加影根本沒印象。直到高中畢業隔年,到新紀元學院面試貸學金時,才得以走在加影馬路上。但我始終跟加影沒緣分,每每來到這裡都是過客,身為“客”自然也不會有太多“土地的眷戀”或“鄉鎮的回憶”,畢竟那不是我的地盤。

《影行人:15個加影人的生命故事》寫的是加影老一輩人的過往,由15位老職人講述加影的變化與發展,從他們的職業,進入他們的人生,述說他們的過往青春、成長、工作、家族等經驗。

時光倒序,后來我因各種因素,常常往來加影,所以在讀這本書時,忽然就親切了起來。書裡的一些人,我見過。我在搖搖晃晃的輕快鐵裡,透過文字跟他們相遇,與他們的人生共處。而全書我最討厭的是序言部分,太多序,拖累讀者進入這本書的興趣,但序言當中,寫得最中肯的是廖文輝。

廖文輝寫道:“由于書中更多側重溫情的關懷,反而欠缺理性的關注,難以從他們的生命故事中讀出這些庶民在戰前、日據時代、新村移民時期不同歷史階段的具體生活情況。這或許是往后媒體系同學從事新聞工作時,在採訪內容上可以注意的地方,如此方可增加內容的歷史深度和文化厚度。”

《影行人》好在“側重溫情的關懷”,壞在“歷史深度和文化厚度”欠缺。也許是爐火未純青,文字鍛煉和思想尚在成長,我讀《影行人》的這段過程中,有時候是眉開眼笑,有時則頻頻皺眉,特別是在文字的運用,似乎還能聞到中學生習作的青澀。我以為,一則理想的報導,有了好的故事,也要有好的文字功力,才能把人事物串成珠鏈,否則就渙散不成形。

闔上此書數日,我腦海中猶浮現、印象深刻的,是汽水廠東家、帶點神秘主義的心靈解鎖師以及那位還在經營著裁縫店,嚮往自由的陳秀珍女士。他們都有個共同點,都是曾經在年輕時,嚮往自由的年輕人。然而,人生世事,總難免要發生命運弄人的鳥事,于是你只得在不得已、不情願的情況下,接受時間洗禮,命運安排。這三位老人年輕時,都是對自由抱著憧憬之人,如今他們幾乎都經歷過許多人生磨煉,而是否已得到自由?天曉得。

《影行人》雖在歷史文化層面薄弱,但新紀元學院新聞系的同學,卻將這十五位老職人的真情夢想,挖掘了出來,就憑這點,一切的不足又都得到了認可,同時也為加影的地方誌做了個初步的記錄。

Share this post!

Bookmark and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