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魯迅

讀魯迅的作品我總覺得害怕,特別是他的小說,總有許多解不開的難題,即便你讀了李歐梵教授精闢的研究專著《鐵屋裡的吶喊》,就算你明白了魯迅所述的中國人的劣根性,你依然無法解讀魯迅在小說中的憂愁。

初讀魯迅那年我才十六歲,有一段時間常捧著口袋版的《吶喊》躲在去音樂室的樓梯上或後球場默讀。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是<一件小事>——小說裡的雪地、拉車的人力車夫、S門、被撞倒又被認為是裝腔作勢的老婦,多少年過去了?它們依舊生動。

魯迅的作品,陳西瀅說小說最好。然而我覺得魯迅的散文最好。近日抽空將《朝花夕拾》拿出來讀了一遍,這是繼我去年讀完魯迅全集之後,再次讀他所寫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內的文章都集中寫魯迅童年的故事,雖說行文裡偶爾會揶揄他的敵人,卻不損魯迅在緬懷舊事時,溫和溫馨的一面。

“朝花夕拾”的意思,就彷如黛玉葬花,追不回的記憶,討不回的生命,只能用文辭的敘述,盡量讓它變得更美。唯獨魯迅寫他父親的病時,讀起來彷彿是一場魯迅一家人被庸醫騙得團團轉的鬧劇!到結束時,魯迅的父親終於斷氣了,然而氣氛竟不是哀傷的,反而是讓周圍的人鬆了口氣。

獨中高三的華文課本,倘若沒記錯,好像收了《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一文。當年老師上<藤野先生>時,我並未仔細聆聽,只記得篇名,縱然讀全集時讀過這篇,但也未加以注意,倒是這回細讀了一遍。<藤野先生>這篇散文可說體現了魯迅年輕時,心境轉變的文章,除了寫對恩師藤野嚴九郎的感念,亦道出當時中國留日學生感時憂國的精神。

陳芳明曾在散文集《昨夜雪深幾許》里寫過,當他在閱讀鍾理和的時候,“鍾理和領導我去閱讀魯迅” 。讀到此段,我停下來思索,試問當今中文文學界有誰不曾直接或間接受過魯迅的影響?我不敢說魯迅偉大,但在文學的貢獻和影響上,目前為止,確實無人能及。

Share this post!

Bookmark and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