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但有真情在
我不太喜歡書信集。問我為何?大概是感到無聊吧?書信內容又不是寫給我,再說信件是別人的隱私,雖已公開發表,但叫我看還是心有所拒。好比多年前讀奈波爾的書信集《父子之間:奈波爾倫敦家書》,這書對我而言簡直是場閱讀災難,壓根兒沒讀明白書信中所陳述的事情!
既然有書信集的出版,自然是有很大的閱讀市場,至於讀的人為的是什麼?我想,理由無非是想一窺他人的私生活,否則便是學者專家,要研究某名人或他所屬時代的背景吧?
今天要談的這本書,就是一本書信集。上面鋪陳的種種,豈不是要自打嘴巴?但這書信集是有趣的,它甚至不太像書信集,是一本充滿著青春期對愛情與人生種種渴望與無明的書信自傳。拿到書時,看起來頗厚,作者伍丹農也是有分量之人,退休前曾在英國擔任戰鬥機工程設計師。你以為這本書是伍丹農寫他在英國擔任戰鬥機工程師的故事?非也。
此書寫的是香港少年伍丹農情竇初開的往事,講述這位念理科但又生性浪漫的少年,以書信追求身在馬來西亞檳城少艾陳明月的故事。
少年伍丹農給我的感覺,猶若少年維特的浪漫,但並不太多愁善感,甚至理性過度。在一次機緣巧合下,輾轉透過交筆友的方式,結識了當年才14歲的少女陳明月。
《寄給與我相同的靈魂》書名取得如此浪漫,內容是否也一樣浪漫?打開這書,最先吸引我的,不是伍丹農寫給明月,或者明月回復伍丹農的信,而是伍丹農那邏輯清晰,簡潔的文字。興許是理工男,凡事講求科學精神,寫起文章來也有條不紊,又不失文采,千多封的往來信函,在他仔細挑選、節錄下,讀的人可明確地跟隨伍丹農的筆調,聽他訴說追求在檳城的明月的愛情故事。
活在網絡時代的我們常會說,相隔兩地的愛情,可真經得住時間和距離的考驗嗎?在《寄給與我相同的靈魂》裏,丹農和明月都沒有這樣的顧慮。他們從認識到相知相愛、共結連理,到今日已四十幾年了。我讀著書中的每個段落,每封他們往來的信件,以及伍丹農的敘述,你看到的是一對戀人的信任與忠貞。
當然,他們也有互相懷疑和鬥嘴的時候。在書裏,伍丹農所形容的明月十分優雅大方,美麗動人。相反的,伍丹農倒是個頑皮的傢伙,他甚至曾經謊報自己在露營時失蹤了,害明月擔憂多日,而這件事也要多年以後,明月才搞清楚原來是他的“花花公子”騙了她。
正如前面我所言,我不太喜歡讀書信集,但伍丹農的書信卻有別于一般以書信体展開的文學創作,他簡樸而理性的文字裏,充滿著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青少年們對生命的思索與熱愛,還有對異性的渴望。陳明月倒是很安靜的。雖然在字裏行間,伍丹農一直說自己是木訥寡言的典型香港人,但從他的文字脈絡裏,你能讀出他那蠢蠢欲動,爆發的青春熱力。
丹農與明月如今已是六十多歲的人了,他們是否還像當初那般激情熱戀?伍丹農沒有在書中接著寫他們婚后的日子。值得一提的是,在書快結束時,伍丹農也端起成年人的臉孔,帶著幾分說教的口吻,談他在這些年所觀察到的,當下男女所抱持的愛情態度過度實際,不像他們,愛就是純粹喜歡對方,並不談論其他實際問題!
愛情能否飲水飽?這是沒有答案的,現實到底是殘酷,若現實不殘酷,過于完美的愛情倒令人產生懷疑。在《寄給與我相同的靈魂》的開始到結束,伍丹農和陳明月是幸福的,這幸福雖然沒有經歷過背叛,但也經歷了幾許風波。
前后用了幾天把它讀完,如今隔了一段時間再回味,不禁要思索,網絡盛行的年代,愛情騙子如此之多,書信筆友那段純真的黃金年代,也漸漸轉身離開,走到遙不可及的地方去了。
伍丹農和陳明月當年一個在香港,一個在馬來西亞的檳城,他們靠著筆、信紙、信封、郵票、郵差還有時間,建築起彼此的情感。而現在我們還能如此嗎?托腮思索,我仍相信人間有真情。只要有真心,十萬八千里阻撓不了兩顆相愛的心。
Shar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