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世界裡的哀愁

台灣這幾年出版的小說集,不論長篇、中篇還是短篇,總讓我讀得非常不開心。我不是挑剔的讀者,只要不是寫得太難看,或讓我看不懂,我都是可以硬著頭皮讀下去。畢竟,讀慣了文藝理論,加上熱心減肥,也因此讀了大量科研報告。但這些科研報告乃至文藝理論書籍的閱讀困難度加起來,都比讀台灣近年來的小說容易。我很懊惱,曾經小說寫得非常精彩的台灣小說家,到底都在做什麼?這疑問盤旋了許久,我也沒辦法用一套看起來比較合理的說辭去解釋。直到最后思考再思考,我的領悟是,過去二十年來,可能是台灣文學界過剩的文學獎,導致台灣文學作品的疲弱和衰敗。為迎合評審口味,創作者使盡法寶,只為博取評審青睞,以獲得高額文學獎金。

這樣的文學創作環境不能說不好,只是日子久了,就要培養出一群獎金獵人,他們把文學獎賽場當獵場,參賽就像到深山野林打獵,為獵得高額獎金,創作者都變身為參賽者,文學創作的核心價值一旦轉變了,為了得獎,參賽者創造出了一套得獎模式,而文學本身對人的關懷轉淡,尤其在散文與小說方面,更是陷入真假難辨,現在更發展成參賽者甚至放棄文學初衷,不再撰寫故事,轉而將寫作重心放在技術層面。當技術過度使用,對普通讀者而言,那簡直就是閱讀的災難。

獨特敘述埋藏故事真相

也不是說文學創作不需要有技術,只是當技術過度操作而內容空泛,試問創作者的作品是要給專業讀者閱讀,抑或一般普通讀者呢?不過,也有把技術和內容照顧到很好的台灣作家,好比李儀婷的《走電人》。

李儀婷對許多馬來西亞文學愛好者而言,肯定是陌生的。我想最大的理由,莫過于我們的媒體對她缺乏系統性的介紹。在讀《走電人》之前,李儀婷早就在文學創作上有許多豐碩成果,相對于她早期的作品而言,這本《走電人》更是她這二十年來的文學高峰。

在不注重故事的時代談故事,總讓人有格格不入的時光錯置感。但你讀小說不就是希望短暫逃離到由作者所創造出來的虛構世界裡嗎?

我們的大腦熱愛故事,讀到好故事,我們會情不自禁地深陷其中。《走電人》的故事是超現實的,不過在網絡上看到大部分人對這本書的評價,似乎也只是讀到小說的基層,並沒有參透小說中,李儀婷以獨特敘述方式埋藏的“故事真相”。

毫不純真的倫理世界

這話怎麼說呢?什麼是李儀婷的“故事真相”?就以這本書最精彩的〈走電人〉而言,初讀這小說,如果純粹當作一般故事來看,你會讀到一個女孩被母親拋棄后跟外公一起生活的親情故事,輕鬆詼諧的敘述,表層的〈走電人〉的氛圍是相當童稚溫暖的,但剖開深層來看,李儀婷要說的卻是倫理敗壞的家庭悲劇。

因為在這篇小說中的女孩,是母親被父親(外公)強暴后誕下的孩子。后來女孩成長了又在被這位禽獸外公(父親)強暴。后來這位外公失踪了,而遺留精神錯亂的女孩,獨自在屏東這個小村鎮裡成長。

《走電人》幾乎所有篇章都在書寫父親(男性)的故事。每篇小說的父親都是失敗者。他們在社會邊緣用力求存,這些被父親帶著一起流浪的孩子,他們都是天真快樂的。也因此,當李儀婷用小孩的口吻來敘述時,那些本來充滿悲憤、悲情的故事,瞬間變得不那麼壓抑和痛苦。

讀者也因為作者使用童話般的敘述語言,“舉重若輕”的把人性最黑暗的層面隱藏在字裡行間,唯有當你讀到結局,進入回味狀態時,一旦思考小說裡的每個細節,你的情緒很快就會被小說裡本來就存在的淡淡哀愁,進化成撕心裂肺的悲痛。如果台灣能多一些像李儀婷這樣的小說家,我想那該是多好的事。然而,我又矛盾了,如果都是這樣的小說家,我想也是一場文學災難!

Share this post!

Bookmark and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