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寫詩的那個年代,是一個文字還受到尊重的年代。那時,我們對待文字的態度,是認真而專一的,沒太受到其他多元媒體的挑逗而分心。在創作時,我總是一心一意想著要如何通過文字,讓讀者見到顏色,看到影像,聽到聲音,聞到氣味,然后有所感受,產生共鳴。”——《都市錄.后記》沈璧浩
沈璧浩。這個名字聽起來頗有古意,更有舊時代的況味,“璧、浩”二字更是屬于上個世紀,二戰前后華人取名字時會用上的字。畢竟,現在不會有人使用“完璧歸趙”的“璧”與“正氣浩然”的“浩”,放到自己或孩子的名字中,除非有民族使命,否則要看到這兩個字在人名中出現,有點困難。
知道《都市錄》的出版,是《星洲日報》副刊的悅讀書房,馬華詩人方路介紹過。那時候基本上不看新加坡出版的中文書,這種自恃甚高的態度,在讀完《都市錄》后要稍微改變。新加坡有陳瑞獻,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當然也有英培安,以及那家他苦苦經營大半生的草根,現在已在林韋地與合夥人的接手下,變得更蓬勃和成為新加坡的華文文化地標之一。
《都市錄》由英培安催促下,在草根書室的名義下于2015年出版,收錄沈璧浩1968年至2007年寫下的32首詩作,李有成教授寫序,兩篇〈都市錄〉當年發表時,文藝版編輯特約的兩篇針對該詩的解析,外加作者前言與后記,薄薄一冊,141頁。這個設計極簡的詩集,帶著點懷舊,也有都市的冷酷和簡約單調。
我其實不喜歡這樣的書籍設計,太乾淨不方便攜帶,一下子就骯髒。這兩天在輕快鐵上讀,總是無意間就因為不知道沾到什麼東西,就把封面弄得烏黑,實在懊惱。不過,這不影響詩的閱讀。
簡單詞彙抒寫心緒
起初,我是帶著偏見看《都市錄》的。讀完后,才赫然發現,原來沈璧浩的詩那麼好。這種好,不是那種技藝上的好,而是很乾淨淳樸的好。是風和日麗,陽光明媚的好。這本詩集裡,最好的作品,幾乎集中在沈璧浩在入伍前所寫的詩作。並非之后的詩作不上乘,只是沒了年少時看世界非常純粹的眼光與對理想的追求。
我最喜歡的一首詩是〈黑灘上〉,寫沈璧浩在被大學拒絕入學,要先入伍等待的空窗期,隨朋友到郊外露營寂寞時,獨自沉思后用文字記錄下來的愁緒。現在讀來,一點都不過時。從詩的第一句描繪週遭景色,再把自己的不安與彷徨,結合週遭景物,抒發惆悵之餘,也看到點點對未來期待的嚮往。這首詩,也像其他沈璧浩的詩,沒有刻意製造出來的聲韻,只求使用簡單的詞彙,精確的將內心思緒抒發出來。
金融世界裡的詩人
另外一首2007年的〈禪心〉,我也很喜歡,但更愛的是詩最后一段。對于“存在”,不同人有不同詮釋,沈璧浩的詮釋是這樣的:存在是什麼?/存在只是一個簡簡單單/循環不停/永恆不變的道理。這首〈禪心〉不同于前面大部分的詩,詩人不只是人道關懷那麼單純,而是進入更深層,對人生宇宙的真理探尋,是哲學層次的思考。
當然,我也不知道詩人是否無意間走進這樣的境界,還是有意識刻意經營?這首〈禪心〉作為詩集的結尾,也恰到好處。從第一首〈泛舟〉的青澀,到〈禪心〉的深沉思考,薄薄一冊詩集,竟然就見證了詩人沈璧浩幾乎一生從新加坡漁村孩童,到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一員的成長與蛻變。
說些別的,我個人覺得,詩人還是不要念文學系最好(沈璧浩是南大經濟系畢業)。優秀的詩人,跟文學系越沒有太多關係,越能用獨特的視角與心靈感觸,探討檢索世間種種。
剛剛腦海裡閃過,如果詩人是讀文學的,他恐怕只會在自己的圈子裡憤世嫉俗,倘若詩人是文學系以外的人,他們總能更邏輯和運用科學方法,解釋詩和這個世界的連接與不同。
Shar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