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寶貝孤獨的手勢

可能是讀慣了張愛玲和高行健的小說,在書店買小說的時候,讀了書頁內的幾段,立即就能判斷那本小說集是不是我的“菜”?長久下來,雖說選中我喜愛的小說不少,但亦有漏網之魚——安妮寶貝便是那個漏網之魚。

初次接觸安妮寶貝的小說,是她個人的第二本短篇集《八月未央》。小說買回來,撇在一旁,打入冷宮放了近一年半的時間。現在回想起來,有點像林黛在《王昭君》里演的王昭君,不肯賄賂畫師而遭到畫師迫害,把她畫得奇醜,陷她不得皇帝恩寵。《王昭君》是戲劇化了的悲劇,與閱讀扯不上多少關係。

安妮寶貝的《八月未央》後來被我妹妹拿去讀,我問她:“寫得如何?”妹妹答道:“一般的言情小說。”那時候我正在重讀張愛玲全集,壓根沒時間去讀其他東西。比起池莉、遲子建、嚴歌苓,安妮寶貝算不上是我特別鍾愛的中國女作家。並非安妮寶貝寫得不好,而是你要花很多時間進入她字裡行間設定好的小說“狀態”。她的寫作方向、文字感覺,與一般中國小說家是不同的、極現代化,似朱天文的筆調,很冷。

見過安妮寶貝的照片,我就開始揣想她是個怎樣的人。陸陸續續讀完她的幾本小說、散文,心中漸漸有了個模糊印象。跟朋友討論她的時候,就說她的性情理應是個文靜的女生,至少像郝譽翔,才女式的美女作家,有張漂亮的臉蛋,笑靨可人,親切溫柔的聲音……這般幻想,後來在傅月庵的文章《安妮的寶貝》中,應驗了幾項。

2007年臺灣遠流出版社引進了她的《蓮花》,此書是繼《告別薇安》之後安妮第二部在臺出版的作品。我手頭上藏的是簡體版,到現在都還未讀。有個在網絡上認識的很要好的朋友告訴我,他讀《蓮花》心頭很有感觸,有想哭的慾望。身為安妮寶貝的讀者,約莫是被她溫暖又冷清的筆調給感動吧!

然而,安妮寶貝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當年她不顧一切寫起小說來的勇氣。原名勵婕的安妮寶貝1974年出生於中國浙江寧波,曾在金融界工作,二十世紀末搭上網絡BBS興起的潮流,在網絡上發表劇本、小說、文章。她的處女作《告別薇安》就是在那時候紅起來的,成為“安式” 經典的作品。

安妮寶貝意識到自己比起當一個上班族,更適於當個作家,不顧家中的反對聲音,甚至離家遠走,執意辭去銀行的工作,轉行當了作家,一路經營下來,作品不斷突破創新,深得讀者的喜愛。在我看來,安妮寶貝是如此執拗的女子啊!她的小說中亦處處可見與她性格相仿的女子——穿棉衣、逃離、流浪、孤獨。

這十幾年來,安妮寶貝寫了十余部作品,有小說、散文、隨筆、遊記。安妮早期的風格是很冷雋的,古意的文風,語調有莒哈絲的絮絮叨叨、情感似黃碧雲的陰冷、文字有高行健的寧靜。近期的作品自《蓮花》開始,可說是安妮寶貝小說的分水嶺。她再也不以“網絡作家”自稱,或者說想要擺脫,作品不在網絡發表,轉而進入傳統作家的行列。

她這一轉型,好些人是不甚喜愛的。閱讀是很個人的事情,所謂“閱讀修行”是顧不及旁人的言語和眼光的,寫作者亦然。若有人要問說,安妮寶貝有什麼傳奇性可言麼?我亦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並非我不熟悉安妮寶貝,而是在她的作品中,尤以散文隨筆,你能從文章中讀到一個很自在隨性書寫,觀察入微而同時細瑣無聊的安妮寶貝(因為她會連怎樣切菜、散步的經過都想對你傾述)。

城市孤獨的氣味,是安妮寶貝缺乏不了的題材。正如她在《八月未央》這個短篇里曾說過:“當一個女子在看天空的時候,她並不想尋找什麽。她只是寂寞。”寂寞之後,便是死亡。安妮寶貝的父親過世了,為了擺脫悲傷,她外出旅行於是寫了散文集《薔薇島嶼》重新思索過往對生死的想法與親族間的關係。

《薔薇島嶼》我讀了很久很困難,安妮寶貝對人生有了新的詮釋,她這樣寫道:“父親的離開,對我產生的影響極其深重。我相信這種懷念,不會隨著時間消失,而是會變成一種更為廣博和沉默的蒼涼。它使我對愛和生死的問題,重新產生反省。而最重要的問題是,面對那些愛你的,死去或活著的人,你該如何繼續。微笑並且溫暖。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從少年開始,就一直對死亡抱有親近的人來說,所承擔的東西,更為深不可測。”

2007年安妮寶貝為人母了,為人母親之後的安妮的作品,還會那樣清冷而孤獨嗎?有人說,小說能寫到讓讀者將之與作者的現實生活產生聯想,其虛構已轉化成不再虛構的現實,那位小說家便是成功的小說家。這兩年安妮寶貝仿胡蘭成的文風寫了《素錦時年》以及不少的專欄文章,文章變得華麗,但我不喜歡。或許對於閱讀安妮寶貝的作品,是時候打住了。

Share this post!

Bookmark and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