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的年代》這樣一本“大書”,最讓我感到驚嘆的是黎紫書的說故事技巧。
《告別的年代》全書共12章,16萬字,開始讀的時候,得用心的把故事看進去。尤其讀到陳金海在電影院暴斃的那段,重複看了兩遍,才走進《告別的年代》這座繁複且黑暗的電影院中。
《告別的年代》每章都設置了三個小節,第一節是杜麗安的故事,也是每一章第二節的那個“你”在圖書館中,發現青皮厚如磚塊的《告別的年代》的小說主人翁,而第三節則是講述“第四人”如何研究“著名馬華女小說家”韶子的作品。
或多或少都有牽扯
這層層迭迭的情節設置,使小說裡的每個人物,或多或少都有所牽扯。好比杜麗安與葉望生幽會之處——五月花旅社;時不時出現的“細叔”(會是杜麗安的弟弟阿細嗎?);韶子則被揣測為《告別的年代》的作者;第四人(某位學人的影射?)可能是將這部《告別的年代》牽連在一塊兒,或為每個章節做總結的人(?)。
至於小說中不時談及的“5·13”不論從任何角度去看,莫過是小說中的背景設置。我一直不明白的是,杜麗安所處的時代,若是在60年代至80年代,那麼“你”所身處的年代,會是90年代嗎?第四人死前所在的年代,會不會是千禧之後?
讀《告別的年代》,除了讓我想到《如果在冬夜,一個人》,也想到《愛的歷史》。 《告別的年代》與它們的不同之處在於,黎紫書敘述的故事雖繁複,有時甚至可說是謎語,但都比前兩者易讀多了。我想,若將杜麗安的故事抽出來,大概是一本不錯的中篇小說。
Share this post!